【
儀表網 儀表研發】可見光
顯微鏡能夠讓我們看到像活體細胞內小器官那般小的微小物體,但它仍無法用來觀測固體中電子在原子間的分布情況。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孟勝研究組和羅斯托克大學光子學實驗室、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光顯微鏡,即“激光皮米顯微鏡(laser picoscopy)”,用以實現對固體中價電子分布的實時觀測。
該技術通過跟蹤在激光輻照下固體發射的高次諧波實現。高次諧波是在超強激光場驅動下介質的一種非線性行為,其表現為材料發射出遠紫外的相干諧波輻射,其對材料中電子(尤其是價電子)的狀態較敏感。因此,對于固體材料,它不僅可用于產生具有極限性能的超短激光脈沖,也可用作一種探測材料內部電子性質的有效手段。
作為全光學的探測方法,利用高次諧波的固體材料測量不需要高的真空條件及對樣品的解理;由于高次諧波脈沖時間短,產生的熱效應少,因此,對樣品幾乎沒有損傷。和傳統探測手段相比,其時空分辨率更高,因此,其逐漸被應用在對電子能帶結構、拓撲性質及動態電導率等性物性的測量中。
X射線、電子束等探針僅對材料的總電子分布敏感,利用傳統方法實現價電子分布的直接空間成像仍具有難度,高分辨的測量更具挑戰性。利用高次諧波在測量上的優勢,研究人員使用強大的激光閃光照射晶體材料薄膜,激光脈沖驅動晶體中的電子快速擺動。當電子與周圍的電子反彈時,它們在光譜的極紫外部分發生高次諧波輻射。通過分析這種輻射的性質,可制作出一系列具有幾十皮米分辨率的圖片,以說明電子云是如何分布在固體晶格中的原子之間的。
研究人員利用自主發展的含時密度泛函理論方法,構建出強光場作用下電子-勢壘的散射圖像,實現了高次諧波對價電子空間分布的重構。研究發現,當光場強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強場對勢壘強烈的壓制作用,固體中電子呈現出一定的準自由行為,由此建立高次諧波產率與勢場分布的關系,通過對高次諧波強度的擬合,固體價電子的勢場和電荷密度的空間分布被建立起來。由于高次諧波具有較高的截止能量,這種價電子的空間成像可達到皮米量級的超高空間分辨率。
因此,借助高次諧波,不同元素價電子的空間分布尺度能夠被精確探測。研究顯示,高次諧波對價電子的空間成像不依賴于驅動光的波長,這表明該測量手段擁有涵蓋從太赫茲波段到可見光波段的廣泛光源適應性。
該研究為開發新型激光顯微鏡提供了條件,使物理學家、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能夠以分辨率窺視微觀世界的細節,深入理解并控制材料的化學和電子性質。此外,能夠探測價電子密度的顯微鏡也可更好地為計算固態物理建立實驗基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583, 55 (2020)上。
此外,由于高次諧波譜的形貌及其在外界擾動下的變化蘊含材料內部豐富的電子動力學信息,科研人員可通過改變光場波形以實現對載流子運動的超快調控。孟勝研究組的博士生關夢雪等利用自主發展的含時密度泛函理論方法,通過調節雙色光的強度、相位差等參數,實現對二維材料MoS2中電子動力學及高次諧波產生的阿秒尺度超快調控。
研究表明,二維材料中的電子波包動力學及諧波輻射對光場波形高度敏感,通過改變雙色光之間的相位差,載流子在動量空間中的運動軌跡可以被超快調控;諧波截斷可隨光場幅值線性增加,同時伴隨諧波產率及譜形貌的改變。當雙色光相位差為π時,可以在單層MoS2中得到一個光滑連續、展寬較大的高次諧波譜,從而得到一個能量范圍在極紫外區域(~20 eV)的近孤立的超短脈沖。雖然二維材料中高次諧波產生截斷能對光強的依賴關系同體相材料相一致,但其諧波發射的時頻特征和原子氣體中的情況相同,說明二維材料的結構特征介于體相及氣相之間,因此,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研究平臺。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