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科普】圓明園馬首銅像,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焚毀,馬首銅像與其他11尊獸首銅像一同流失海外。
近日,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的消息引發各界關注。不少觀眾聚攏在展柜前,一睹其風采。為了解馬首的材質、鑄造工藝以及可能的用途等方面信息,根據國家文物局工作安排,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馬首銅像利用便攜式X熒光
光譜儀、X光照相、可塑材料翻模顯微照相、相機微距拍照觀察等方法進行了
分析檢測。
參與此項研究工作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崔劍鋒介紹,成分分析結果表明,馬首使用的材質為含微量鉛鋅的紅銅。銅含量達到98%左右,鉛含量為1%左右,此外還含有一定量的鐵和鋅。紅銅的熔點達到1083℃,澆鑄需在較高溫度下進行,使用紅銅的原因應當是為了呈現紫紅色的效果。
X光照相,英文X-ray photography,又稱X射線照相,是利用X光對物體的透射性優越這一點,將圖象記錄在照片上的裝置。X光照相結果顯示,馬首除了頸部前下方有數個鋦釘外,其他各個部位都無明顯的分鑄焊接痕跡。由此可見,馬首系渾鑄而成,其頸部、臉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頭都應為一體鑄造,非常形象逼真。馬首頂部的鬃毛更是纖毫畢現,下部可見一明顯的銅梗及幾處銅塊將一部分鬃毛撐起,造成懸空效果。
為了研究馬首臉部汗毛和頂部鬃毛的制作方式,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表面翻模的顯微觀察,采用可塑材料對其臉部、耳部等翻模,然后在超景深顯微鏡下進行微痕觀察。
研究人員還利用單反相機的微距功能對器物內壁細節進行了拍照觀察。微距攝影是數碼相機的特長之一,用微距拍攝可以把很普通的場景拍成戲劇性的場面,微距特別擅長表現花鳥魚蟲等細小的東西,對細節可以充分展示,而且也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在選題、構圖、用光方面的創意,不像拍攝風光、人物、民俗文化等題材,要受很多條件的制約。內部觀察結果再次確證馬鬃毛是鑄造而成,鬃毛的分層現象清晰可見,特別是出現反復打結的效果,這也表明其制模時就進行了分層燙蠟,這樣鑄造出的鬃毛會出現分層的立體效果,這種情況也是雕刻無法做到的。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