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研發】4月22日,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生態中心董振芳研究員研究團隊研發的經過完善定型的專門用于水體表層放射性現場監測的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首航應用獲得成功。定型的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參與了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承擔的2016黃海海域放射性監測春季航次任務,4月5日至4月14日隨1115調查船執行了走航監測工作,順利完成黃海海域表層海水放射性銫的監測。設備運行連續穩定可靠,全航次獲得了22個銫富集樣芯,每個樣芯都富集了800L海水。隨著調查船在大霧彌漫中靠上碼頭,定型設備首航應用宣布圓滿成功。
樣芯經高純鍺伽瑪譜儀直接測量獲得海水中放射性銫的比活度,結合位置信息,就可以描述黃海調查區域放射性銫的分布狀況,反映海洋水體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水平,能夠反映日本福島核事故對黃海海域的影響狀況。隨著我國沿海核電的發展,以及可能的跨越國界的放射性污染,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將成為海洋調查工作的裝備。
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定型,完善了監測儀自動調節控制功能。實現了采樣體積連續積分、流速監控調節、酸度自動控制、壓力監測調控、漏水停機保護、運行數據記錄、停機記錄、運行狀態顯示、故障提示等。操作維護方便,1人即可完成整個航次的監測工作,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根據近海海水懸浮物較多的特點,采用了2級前過濾,保證了富集采樣質量。監測儀取樣體積大,使得海水中放射性銫的檢出限降低了1個數量級。 監測儀安裝在調查船的實驗室內,實現了放射性銫的現場快速自動取樣監測。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即可用于水體放射性應急監測,也可用于水體放射性的常規監測任務。
從海水中“富集”放射性核素是一項困難的工作。參加過海洋放射性監測任務的人深有體會,海洋放射性監測工作量大,勞動強度高,耗時長。在現場需要采集大體積海水樣品。大量海水樣品的采集、儲存、搬運,是一項體力勞動,后續的分析工作只能在調查結束后,將海水樣品運回陸上實驗室中進行。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的定型,實現了一臺監測儀、一臺高純鍺γ譜儀,由一名操作人員即可完成整個航程表層海水中放射性銫的監測任務,擺脫了桶裝海水取樣,是海洋放射性監測領域的重大突破,為海洋放射性現場監測奠定了基礎。
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作為定型設備的用戶,對首航應用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本航次應用中,監測中心兩名工作人員進行了儀器培訓和試用。該儀器快速、準確、簡易,使監測人員擺脫了繁雜的體力勞動,海洋放射性監測工作變得輕松愉快,該儀器獲得了海洋監測人員的好評。
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定型,首航應用順利完成,為儀器的商品化,提供了有利佐證。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必將成為核電、環保、海洋等單位和監管部門放射性監測的現代化利器。
(原標題:我所研發的經完善定型的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首航應用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