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上下游】據悉,我國從核島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核級泵閥到常規島的汽輪發電機組都具備了批量化的供貨條件。核島主泵和核級DCS系統兩大國產化難點也實現了自主集成。
近十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在國家能源局強有力的領導和組織協調下,在核電用戶的積極配合下,通過自主攻關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核電裝備國產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核電裝備國產化難點實現突破
“從核島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核級泵閥到常規島的汽輪發電機組都具備了批量化的供貨條件。”隋永濱表示,包括核島主泵和核級DCS系統兩大國產化難點,也已經通過自主攻關或者與國外合作等各種不同的形式,掌握了核心技術,實現了自主集成。
“紅沿河、寧德、福清、方家山、昌江等一大批二代技術項目國產化率逐步提高,目前在建機組綜合國產化率達到了80%左右。”隋永濱認為,在此基礎上,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的設備國產化率可以達到85%以上,引進美國西屋AP1000三代核電機組對裝備和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消化吸收配套引進的12項設備制造技術以及結合國家重大專項開展的全面技術攻關,目前除了核主泵、爆破閥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之外,已經完成了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全部關鍵設備的樣機研制、試驗和鑒定工作,為我國AP系列核電機組的發展創造了條件。CAP1400設備國產化率預計可以達到80%左右。
隋永濱表示,近幾年,裝備制造業為核電發展投入的技術改造和科研費用超過了400億元,目前我國已建成以東北、上海和四川為代表的三大核電裝備制造基地,發展壯大了一大批為核電服務的配套設備和零部件生產企業。
二代改進機組向三代機組全面過渡
“目前在建核電機組其中70%為二代改進核電機組,但是隨著近期國家核準的機組陸續開工和中長期規劃在建的3000萬千瓦機組的陸續核準,將在‘十三五’期間完成由二代改進機組向三代機組的全面過渡。”隋永濱認為,我國已形成綜合生產能力,完夠滿足核電發展國產化,核電發展規劃和核電走出去的需要。
隋永濱表示,美國、法國、日本和俄羅斯等核電強國無不是核電裝備制造強國。中國靠進口設備不能完成以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轉變。核電裝備國產化的重要意義是十分深遠的,不但掌握了核電發展的主動權,而且打破了外國公司的壟斷,大大降低了工程造價??梢哉f,沒有核電裝備的國產化,就沒有我國今天核電的大發展,更沒有核電走出去的條件。
“核電裝備走出去是努力的目標和結果,但更應該看重走出去的過程。”隋永濱認為,裝備制造業要在經營理念、管理水平、產品質量、標準規范和專門人才的培養等許多方面還需要適應化的需要,要逐步成為一個化的公司,這樣才能夠使核電走出去成為一種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