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產業】長期以來,受青海省藏族聚居區地理條件艱苦、經濟基礎薄弱等因素的影響,青海各州、縣級基礎測繪工作投入少之又少,加之各州縣測繪人才匱乏,測繪隊伍力量薄弱,使得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采集等基礎測繪工作幾乎沒有開展。
近年來,中央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省藏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關于支持青海等省藏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支持青海省藏族聚居區發展的政策;2012年,國務院批準了《“十二五”支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藏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設項目方案》,將青海省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納入實施項目范圍之內,并給予一定資金扶持。
青海省藏族聚居區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采集項目以基礎地理信息空間數據庫建設和應用為導向,緊緊依托測繪先進技術,獲取高分辨率、高精度、內容詳實的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基本滿足政府、企業和公眾對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需求。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青海省藏族聚居區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采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和《青海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辦公會議紀要》,為本項目的實施做了具體的部署和安排。
青海省第二測繪院作為項目的法人單位,與青海省測繪院、武漢大學、九成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擔完成。項目的建設內容包括航空影像數據獲取、城建坐標系統建設及改造、像控點測量、1:1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采集以及三維建模。
項目建設的范圍覆蓋青海省藏族聚居區重點區域,涉及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所有城鎮,具體包含1個次中心城市(格爾木市)、6個州政府駐地、24個縣政府駐地和3個行委以及42個建制鎮,共計76處。項目涉及到全省藏族聚居區,覆蓋面積大,并應用了傾斜攝影與三維建模技術,這在全國來說也屬先例。
這個項目是青海承擔如此大面積、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數據采集任務,項目的終成果將進行入庫,這對制圖圖面的美觀度和注記的詳實度提出了更高的的標準和要求。為了統一標準,青海省第二測繪院組織各承擔單位認真學習了《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對符號使用的一般規定、地形圖分幅和顏色、符號與注記等進行了統一規范,保證了各項目承擔單位終成果的一致性,提高了終成圖的詳實度與實用性。
青海省第二測繪院主要負責項目的統籌與協調工作,同時自身也承擔了黃南州、海北州、玉樹州和海南州,共1個縣級市、3個州政府駐地、13個縣政府駐地以及21個建制鎮,共518.8平方公里的控制點及像控點測量和232.4平方公里的1:1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DLG制作任務。
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自2015年5月項目全面開展以來,省第二測繪院共投入外業人員60人,內業人員21人,至2016年初,項目已基本完成并交付省質檢站驗收。
項目人員中既有經驗豐富的老測繪人,也不乏新入職的畢業生。因此,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二院的老測繪人員充分發揚“傳、幫、帶”的優良傳統,鼓勵年輕人多學多問,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軟件進行電子清繪、如何進行外業實地調繪、內業編輯等。
年輕人說,雖然外業工作很辛苦,但是老師傅們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關心,讓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老師傅們不厭其煩的言傳身教,也讓我們快速掌握和積累了大比例尺制圖和外業影像判讀的寶貴經驗。
老師傅們說,年輕人思維活躍、有自己的想法,在他們身上我們也學會了許多新的知識和思考問題的新角度,他們的朝氣和活力督促我們要不斷學習,跟上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的腳步。
藏族聚居區地面附著物較少,很多時候選取像控點只能往山頂爬。二院的外業老職工凡師傅回憶說:“玉樹州歇武鎮海拔接近4000米,山上布滿灌木叢。我們在那里布設像控的時候,由于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第二天爬山的時候大家的衣服全被打濕了;玉樹早晚溫差大,潮濕的衣服讓大家晚上回去的路上凍得瑟瑟發抖。”
因為項目時間緊、人手有限,外業人員早上8點就出發了,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忙了一上午,中午往往是喝口冰涼的礦泉水,啃幾口饅頭填肚子。藏族聚居區氣候多變,早上還是晴空萬里,有時到了中午忽然就會下起傾盆大雨,如果剛好趕上GPS觀測或者推水準,中途不能停止,外業人員此時都會毫不猶豫地把雨傘讓給儀器,自己冒雨堅守。因為在他們心中,這時候儀器和數據比自己更重要。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會有疑問,又淋雨又“濕身”,這些外業人員不會生病嗎?難道他們是鐵打的嗎?老測繪人包師傅說,當然會,高原反應、感冒發燒都是常事。但是這么多年鍛煉下來,也習慣了,感冒了就吃點藥扛著,第二天還要繼續工作,一個蘿卜一個坑,缺一個人都不行。
藏族聚居區老百姓喜歡養狗,藏狗個個生性兇猛。剛入職不久的小張說,村民家的狗見到我們常常會目露兇光、狂吠不止,讓人望而卻步。語言不通也給外業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為了明確當地村鎮居民住所的屬性,許多細節需要進入村民家進行確認。然而因為溝通障礙,吃閉門羹是常事。
辛苦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到宿舍也不能馬上休息,每位外業人員都要把當天的調繪數據通過軟件進行電子清繪,才算完成一天的工作。由于很多年輕人對軟件不熟悉,需要老師傅們手把手地教,所以每天晚上大家都要忙到凌晨以后才能休息。
“你們覺得累嗎?”“累啊。但是回到駐地,大家一起動手做飯,能吃上一頓肉,心里特別滿足。”包師傅笑呵呵地說。
成果入庫,要求在每一幅地形圖上詳細標注符號與注記,這不僅提高了內業人員的工作標準,也給大家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在時間緊、人手少的情況下,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內業人員從2015年10月開始,連續一個多月加班加點,幾乎沒有休息日。
不少內業人員準媽媽,工作忙起來常常顧不上孩子。內業技術骨干趙師傅說,這段時間接送孩子去幼兒園的任務只能拜托給家人,又不好意思天天麻煩一個人,所以今天給姥姥打電話,明天給叔叔打電話,后天又給阿姨打電話……后來,幼兒園的老師很無奈地打電話問我“為什么每天來接孩子的人都不一樣?能不能固定1-2個人呢?”
在野外工作的爸爸們就更不用說了,一出外業幾個月見著面,長時間見不到孩子,回到家里,孩子都躲到家人身后不敢認自己了。
為了保證項目的質量,每項成果首先要經過隊級和院級的兩級檢查,合格后再報送省質檢站。在數據采集過程中,部門內部也會隨時開展互檢和自檢。
這次項目依舊沿用了“內外業一體化“的作業模式,從外業調繪到成果入庫,每幅圖都由專人負責到底,既免去了通常內外業銜接時出現的遺漏等問題,也使技術人員增加了全面的內外業知識,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
在數據采集工作中,次運用傾斜攝影與三維建模技術制作了180平方千米的城市三維模型。傾斜攝影與普通航攝相比,多鏡頭多角度的拍攝可以獲取建筑物各個面的紋理,此外,多次重疊拍攝后運用空三加密技術可以準確計算出建筑物各細節的長、寬、高數據,這就為三維建模奠定了基礎,使城市三維模型完全真實再現實景。這兩項技術的運用提高了成果的實用性,使項目成果可運用在智慧城市等方面,為城市建設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
歷時大半年,青海測繪航攝無人機幾乎飛遍了全省藏族聚居區城鎮的每一寸土地,測繪人用自己的雙腳和精密的儀器丈量出這片大地,繪就了一幅幅精美的地形圖和逼真的三維實景圖,填補了藏族聚居區大比例尺測圖的空白,為青海省藏族聚居區數字城市建設、青海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奠定了科學的數據基礎。
?。ㄔ瓨祟}:測繪旗幟飄揚在青海藏族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