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
氣溶膠模式通常用來描述特定區域的典型氣溶膠性質,是輻射傳輸計算中不可缺少的輸入參數。安光所光學遙感研究中心孫曉兵研究員團隊近期在我國區域氣溶膠模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The primary aerosol model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ver China based on the AERONET data”為題發表在學術期刊《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 Radiative Transfer》上。
研究團隊根據AEROENT中國站點數據,利用聚類分析方法獲取8種氣溶膠模型:碳質-黑炭(CBC)、碳質-棕碳(CBrC)、沙塵-沙漠(DD)、沙塵-城市(DC)、高濕度高污染(HH-HP)、高濕度低污染(HH-LP)、低濕度高污染(LH-HP)和低濕度低污染(LH-HP)。
分析了上述氣溶膠類型在所選區域的季節變化:沙塵氣溶膠多出現在春季(DD型和DC型),高濕吸濕氣溶膠(HH-HP型和HH-LP型)多出現在夏季。碳質氣溶膠(CBC和CBrC型)出現的頻率,在冬季達到最大值。
選取了我國四個區域進行分析:北京地區的氣溶膠類型比較復雜;太湖地區以低污染吸濕氣溶膠(HH-LP型和LH-LP型)為主;蘭州地區以沙塵氣溶膠(DD和DC型)為主;中國臺灣地區以HH-LP氣溶膠為主。
以上8個氣溶膠模型以及在我國區域分布、季節變化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國氣溶膠的物理化學性質和時空分布。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E0201400)、高分重大專項(30-Y20A010-9007-17/18)及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重點項目(Y73H9P1801)等項目資助。(作者:樊依哲)
8種氣溶膠模型的粒子譜分布特征
中國區域氣溶膠模型的季節分布特征
所選站點氣溶膠模型的季節分布特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