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研發快訊】2023年7月29-30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牽頭研發的隨鉆
核磁共振測井儀(IGG-MRLWD)通過專家組技術指標現場測試和科技目標驗收,其中關鍵技術指標最小回波間隔為0.6毫秒,達到國外同類儀器水平,可有效提高對復雜油氣藏短弛豫組分的識別能力,標志著我國在這一高端測井技術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買儀表,賣儀表就上儀表網! 查產品、看訂單…一站式全搞定!) 隨鉆核磁共振測井技術是在鉆井過程中通過激發地層孔隙流體分子中的氫核對地層巖石孔隙結構和流體類型進行探測的技術。該技術是井下區分小孔隙內束縛流體和大孔隙內可動流體的唯一方法,已成為頁巖油氣等低孔低滲、非均質碳酸鹽巖、低電阻率等復雜油氣藏精細評價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與醫學和化學領域核磁共振儀器不同,隨鉆核磁共振測井儀工作時面臨井下高溫、高壓、強振(震)動、空間受限、旋轉和軸向運動等復雜環境,研制難度極大,目前國際上僅斯倫貝謝、哈里伯頓、貝克休斯三大油服公司擁有這類商用儀器,而且壟斷了市場,高昂的現場服務費用制約了儀器在國內的應用。
2017年,在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智能導鉆專項支持下,我所聯合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吉林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在國內率先開展隨鉆核磁共振測井關鍵技術和儀器樣機攻關研發。經過六年努力,科研團隊攻克了短回波間隔脈沖序列、低梯度靜磁場設計、大功率射頻脈沖發射、微弱自旋回波信號檢測等關鍵核心技術,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隨鉆核磁共振測井儀樣機。自研儀器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完成2口
標準井測試,并在勝利油田成功開展了國內首次實井試驗,分別在定點、連續運動和鉆進條件下獲得了高質量的井下核磁共振原始數據,孔隙度測量結果與電纜測井、巖心測定結果相符,驗證了儀器井下工作的可靠性,為儀器工程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隨鉆核磁共振測井技術研發是我所面向國家油氣資源高效開發重大需求、恪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的使命定位,聯合院內外優勢研究力量開展產學研協同攻關的成功范例。科研團隊將繼續攻堅克難,加快儀器工程化步伐,努力搶占油氣隨鉆測井領域科技制高點!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