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安全隱患” 自來水合格率83.4%
幾乎所有飲用水界專家、學者都認為中國城市水質存在“安全隱患”;同時幾乎沒有一家水廠自檢自測水質不合格。
2007年底,國家發改委、衛生部、建設部、環保總局等多部委聯合印發《全國城市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規劃》,明確稱:“全國近年抽檢飲用水合格率83.4%。”
83.4%合格率,意味著不合格率超過15%,足以讓人憂心,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仍然遠遠低估了不合格率。
上述數據所依據水樣2000余份,僅是國內重點城市或少數城市水樣,甚至不包括地級市水廠。“無法代表全國情況。”宋蘭合告訴財新記者。宋蘭合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下稱住建部水質中心)總工程師。住建部是中國城市飲用水主管部委,水質中心專責監測水質。宋蘭合說,“中國水廠的問題,越往下越多。”
水質“皇帝新裝”
水質新標準很嚴,但沒有牙齒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于1985年由衛生部組織飲水衛生專家制定,規定的水質指標為35項。2006年,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協調下,衛生部牽頭,會同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組織各方面專家完成修訂。鑒于新標準較嚴格,標準委要求,相關指標的實施項目和日期由各省級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并報國家標準委、建設部和衛生部備案,但全部指標zui遲于2012年7月1日必須實施。
新標準與接軌,指標達到106項,與世界上zui嚴的水質標準——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中國的自來水似乎即將實現直接飲水。
危險來自何方
飲用水研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占生認為,不合格水對人體的危害,有看得見的,有看不見的。看得見的通常是微生物污染危害,可能致人突發急性疾病,好在國人習慣飲用開水,可以殺死微生物污染物,這個危害表現并不明顯。
2009年的普查發現,以地表水為水源的自來水廠不合格,主要原因恰恰是有機化合物總量超標。而以地下水為水源的水廠,不少也出現了氟、砷、鐵、錳等超標。
即使是飲用水突發性污染多次成為關注焦點,其頻率也很可能被低估。近幾年發生的幾起重金屬污染事件,如2008年株洲、湘潭鎘污染事件,2012年2月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每次都是偶然發現。“兩次定期檢測之間的發生污染,往往不能被察覺。”
水廠:處理工藝跟不上污染
97%水廠采用傳統工藝,對當前重要污染類型力不從心
傳統工藝主要處理滅殺水中微生物,如果水源被重金屬離子和有機化合物所污染,傳統工藝就力不從心了。宋蘭合介紹說,日本和大部分歐洲國家,由于歷*有過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均升級了傳統水處理工藝,即深度處理,通過臭氧、活性碳等技術,清除各類有機、無機化合物,使污染水達標,zui終實現直飲。
盡管水源污染嚴重,至2009年底,全國縣以上4000多家自來水廠中,98%仍使用傳統工藝。目前,僅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杭州、鄭州等部分城市的部分水廠實現了深度處理。預計到2012年7月1日飲用水新標強制執行開始,采用深度處理的水廠,比例只會再多一個百分點而已。
入戶:二次污染
管道老舊加二次供水,水質雪上加霜
水廠處理后,水流入城鎮供水管網,zui終到達用戶水。入戶之路并不太平,老舊的管道再加二次供水,讓已堪深憂的自來水水質雪上加霜。
在自來水條件的北京市,近十余年投入巨資改造供水管網,仍未更換完畢,至今未實現直飲水。多數大中小城鎮的管道老舊問題無法與北京相比,距離直飲水遙不可及。
劉文君曾多年研究自來水管道的二次污染問題。他介紹,老舊水管容易腐蝕、結垢,產生微生物細菌種子,與水中營養物發生反應,形成二次污染,有時肉眼可見,水發黃發黑發臭,但多數時候肉眼無法發現。
相比發達國家,二次供水是中國的*難題。中國城鎮6層以上的小高層、高層建筑較多,為了讓6層以上用戶的水壓正常,同時避免脆弱的公共管網承受過大壓力,各城鎮自來水公司紛紛選擇管網末端加壓模式,將自來水壓至高層建筑屋頂水箱或半地下的蓄水池,再由蓄水池或水箱進入用戶家中。
誰來看護大量的水箱、蓄水池?這些水箱、蓄水池zui早由各地產開發商所建,標準和式樣五花八門;產權一般屬于全體居民,居民又無力管理;小區物業是通常的看護者,但缺乏專業能力,且不說責任心。
宋蘭合分析,各城市自來水廠一般由城市建設部門管理,但二次供水設施理論上歸衛生部門,自來水廠不愿“多管閑事”,而衛生部門通常又無力監管,主要負責審核頒發消毒許可證。zui終,各城市二次供水設施成為監管薄弱之處,無人負責。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