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VOCs治理需求起源于我國東部發達區域大面積霧霾以及局部地區惡臭氣體擾民等問題。VOCs是一系列揮發性有機物的總稱,是一種重要的大氣污染前體物,存在于空氣中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二次氣溶膠(SOA)等細顆粒物,以及產生臭氧帶來光化學污染。目前我國的VOCs排放主要包括人為源和自然源兩部分,前者包括機動車尾氣與工業排放等,后者包括植物揮發等。天然源難以控制,人為源中機動車尾氣由于邊際減排成本較高,其治理工作暫未納入重點考慮范圍,工業源是目前我國VOCs控制的主戰場,其中石化與包裝印刷作為試點行業走在了最前列。
VOCs無組織排放為主,監管、治理和監測思路有別于其他版塊
VOCs治理相對于傳統環保主戰場的工業水處理和煙氣處理領域,問題更加復雜,主要表現為有組織排放占比較小,無組織排放變為主體。相比于污水從排水口流出、火電廠煙氣從煙囪口排出, VOCs的排放是發生在各個環節中的,比如有使用中、運輸過程的、傾倒轉移過程中,以及末端的排放。這就給排放量的核算與控制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因此到目前全國VOCs排放仍是未知數。這一特點帶來三點重要的變化:
(1)排污量計費的基礎不是在線監測而是排放量核算。
以目前作為VOCs治理試點的兩個行業石化與包裝印刷為例。石化企業需要就其廠區內的設備種類、數量、污水處理設施規模等情況填報一整套的排量基礎數據,并最終計算出排放總量。盡管其中根據油品門類、罐體型號等情況,實際排放強度有所變化,但是以操作可行性為前提,政府與企業制定一套公允的排放因子(即單個污染源單位時間排放量),一刀切的使用,最終核算排放量。而包裝印刷行業普遍根據其油墨采購票據直接核算排放量。
(2)監測市場分化為在線監測設備與傳感器設備兩大類。
傳統的煙氣與水質監測思路多為末端治理,末端線監測設施可有效表征企業的排污水平,但由于VOCs排放貫穿有機溶劑的運輸、使用、排放的全過程,例如天津石化在2014年開始的VOCs排放點核查中,登記在冊的排放源有38萬個,除了儲罐閥門等處適宜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其他跑冒滴漏排放點均無法有效精確監測。
未來的VOCs監測設備包括兩種,一種適用于排放占比較高的端口的在線監測儀,如排氣末端等。這類設備成本較高,其功能定位是準確定量一段時間內排污規模。另一種是介于區域環境質量監測站(宏觀)與污染源在線監測點(微觀)之間的中觀尺度上的傳感器。這種設備精確度較低,只能半定量的指引濃度趨勢,或表征大致濃度區間,成本較低。功能定位是監測開放式區域是否出現顯著異常的濃度超標問題,主要用于泄漏預警。
隨著VOCs行業的減排不斷貫徹,檢測監測設備市場放量是環保精細化管理的必然趨勢,8月份的天津港爆炸事件已經給相關部門敲響了警鐘。我們提示投資者關注,順應行業特點布局的監測設備企業。在線監測設備的數量可能未必能夠達到市場的樂觀預期,但大面積鋪設傳感器將是下一個重點的布局。
(3)排放主體不一定是末端,減排手段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由于VOCs排放貫穿有機溶劑的 運輸、使用、排放的全生命周期。因此未來VOCs治理的市場空間一方面存在于末端治理設備,另一方面還包括下業本身設備的革新,如北京市較早開始啟動的干洗店VOCs治理工作,干洗機最開始采用雙缸,沾滿大量有機溶劑的衣物需要手工換缸,經過幾代的革新已改變為全過程密閉處理。未來相關的印刷、石化等行業的生產制造設備,以及溶劑油品的儲罐和轉運車輛等,或存在更新換代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