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研院指出我國制造業附加價值率升至三成,創下近23年高,引起各界側目。然而,多數人印象中的制造業附加價值率幾年前只有二成,岌岌可危,怎么幾年的工夫竟已取得這么大的進展,中國臺灣真得進步這么快嗎?值得深入分析。
猶記得四年前經濟部長張家祝赴總統府報告「中國臺灣產業轉型的策略思維」時曾指出,美、日及中國大陸都在進行再工業化,中國臺灣產業轉型刻不容緩,政府將藉「三主軸四策略」讓制造業附加價值率由101年的20%提升至109年的28%。那時制造業附加價值率只有兩成,大概也沒有人敢寄望日后會達到三成。
但是,根據主計總處統計,無需等到109年,我們104年制造業附加價值率已升至28.5%,105年更達到30.3%,我們早已達到目標,甚至超越目標。這樣說來,近年我們真的取得重大的技術進步,并已獲致明顯的產業升級成效了,是嗎?從表面數字上看,確實是如此,不過,對國民所得統計有所涉獵者都會明白,情況并不如數字所呈現的這么好。
我們先定義一下附加價值率,附加價值率就是生產毛額占生產總額的比率,生產毛額(GDP)又稱為附加價值(value added),每個業別都有該業別的GDP及生產總額。以去年為例,制造業生產毛額(GDP)為5.25兆,其生產總額為17.33兆,兩者相除后的附加價值率為30.3%,之所以會這么高,先不要太高興,有底下三個原因:
*、國民所得統計改版:張部長于103年初赴總統府報告時,國民所得統計尚未改版,同年年底主計總處依據新版的國民經濟會計帳(2008 SNA)重新編算,企業在研發、著作權的支出視同購買機器設備,列為民間投資,這一改版,彈指之間中國臺灣每年GDP擴大了四、五千億,且大多進入了制造業,因而推升了制造業的附加價值率。
第二、原油及農工原料價格大跌:原油于102年平均每桶106美元,104年跌至49美元,105年續跌至41美元,其余銅、鎳、橡膠、玉米、小麥、黃豆等農工原料價格也大幅下滑,以鎳為例,105年每噸9千多美元,幾乎是100年1.8萬美元的一半。原油及農工原料為我國生產活動的重要投入,近年價格大跌,我制造業附加價值率又豈有不升高之理。
我們以石油及煤制品業為例,這個行業的附加價值率103~105年依序是9.5%、18.7%、28.2%,如此戲劇化的倍增自然是拜原油價格大跌所賜,實在談不上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再以化學材料業為例,亦復如此,這三年的附加價值率依序是9.0%、14.7、17.4%。
第三、三角貿易對制造業的貢獻:隨著生產分工,我國許多企業把生產線移至海外,雖然生產活動不在國內進行,但經98年國民所得統計改版后,他們所創造的三角貿易收入全數歸屬制造業。十年來我國三角貿易凈收入增逾新臺幣2,700億元,也成為制造業附加價值率提升的功臣,以海外生產比高逾九成的「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制品」這個行業為例,其附加價值率之所以能由90年24%升至如今的43%,自然是拜三角貿易之賜,此理甚明。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認為如今制造業附加價值率達到30%,無需太過高興,因為這當中,國民所得統計改版貢獻良多,但多到什么地步?以94年為例,當年制造業生產毛額原編數是2.38兆元,經*次改版(服務業產值改列制造業、央行產值改依成本法編算)上修至3.12兆元,經第二次改版(研發支出改列民間投資)又調升至3.37兆元,僅這兩次定義改變,制造業生產毛額就增加了一兆元,不費吹灰之力,制造業附加價值率即由20.3%升至25.7%。
不可否認,我們制造業附加價值率的提升是有來自研發、投資的貢獻,但由前面三點論述可知,國民所得統計改版、農工原料價格下滑及三角貿易改列制造業帶來了更大的貢獻。然而,石油、農工原料行情并非操之在我,國民所得統計改版及三角貿易認定亦僅是定義改變,而非實質變化。由此可知,如今所謂制造業附加價值率提升至30%,其中多有虛幻。
我們認為,經濟數據是用來瞭解經濟情勢,而非用以吹捧政績,各級政府官員自應謹記在心,對于制造業附加價值率升至三成這件事,在明白其中的虛實之后,更應以臨深履薄的態度來檢視各產業發展的困境及挑戰,千萬不可拿來吹牛,否則便要貽笑大方了。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