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來重慶已有3年,何國田對這個城市仍然有些不適應。
2011年3月,尚在沿海城市鉆研裝備制造業核心技術的何國田被重慶市政府以專家人才方式引進,并給予“重慶市機器人專家組牽頭人”的稱號。何國田在重慶的3年,恰恰也是重慶機器人產業從無到有的關鍵3年。
如今,重慶使用工業機器人已超過5000臺,預計明年還有2000多臺的需求。
機器人被大規模引進的同時,企業使用機器人的成本難題也逐漸得到解決。多名受訪的重慶機器人產業人士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企業引進機器人,大概1~3年就能收回成本。
然而,重慶機器人制造企業面臨的zui大問題是技術受制于國外。宏源證券一位周姓分析師表示,“目前國產機器人大多為非標機器人,即按照下游中小企業的特定需求定制化生產,而國外幾大企業更多是批量化生產的標準化機器人,非標機器人能夠適應國內中小企業復雜多變的作業環境,但由于難以批量化生產,這種模式很難孕育出。”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重慶有機器人集成加工企業50多家,掌握了一定關鍵技術開發的企業有10多家,而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為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重慶存在大量簡單組裝集成的機器人企業,其加工條件讓人擔憂。
工業機器人使用超5000臺
“我們當時做了市場調研,發現機器人市場的核心關鍵零部件有80%依靠進口,這么高的進口比例,也說明機器人市場需求非常高。”重慶兩江新區開發投資集團總經濟師、重慶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聯盟副理事長李光認為,市場需求是各地爭相上馬機器人產業的根本原因。
6月17日,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發布的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國內企業在我國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500臺,銷量較上年增長65.5%。
何國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一組數據則顯示,2009年,重慶企業共使用的工業機器人500多臺,2011年為1000多臺,目前的該數字已經遠超5000臺,增長速度令人側目。
此外,近期重慶*組織的針對當地70個機器人應用企業的調研顯示,明年重慶市場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增長空間在2000多臺。對于機器人的經濟效益,何國田舉例說,一個工作站能替代3個人,按照每人4萬元/年的人力成本計算,一個工作站替換的成本在12萬元;而工廠往往是兩班制,一個工作站每年替換的人力成本則為24萬元。同時,制造業人力成本還在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上漲。
與此相對應的是,工業機器人的售價卻在逐年下滑。“以前每臺(機器人)的價格在100萬元左右,近幾年每年下降率大概在30%,差不多只用以前1/3的成本就能買到。”李光說。
多名受訪的重慶機器人產業人士均表示,目前企業引進機器人,大概1~3年就能收回成本。
“畢竟人工會受情緒化影響,而制造加工企業使用機器人能進一步確保產品的一致性,一致性和生產效率大概能提高60%。”一名重慶面板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
“政府+產學研+金融+用戶”模式
在何國田的記憶里,重慶很早就對機器人產業表現出了濃厚興趣。
“2011年初,重慶市科委主任、*院士鐘志華與*院長進行了一次交流,雙方都覺得重慶要發展新興產業,機器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何國田說,這次交流也zui終促成了重慶在此后的機器人戰略中依托中科院這一平臺。
盡管眼下重慶機器人產業已達50億元左右的產值,但“同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相比,重慶的基礎仍然很薄弱。”何國田說,發展之初,重慶屬于“三無”地區,無技術、無產業、無人才,但好在有著*的優勢,就是市場。
對于重慶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初衷,李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重慶作為三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國內裝備制造基地之一,正站在全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節點,同時又面臨產品結構調整和工藝結構調整,“調整工藝,就是要提率和產品質量,關鍵在于智能化,機器人則是智能化的根本手段之一”。
此外,人力成本的上漲也成為“機器換人”的一大推動力。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長3倍,年平均增幅15%。
另一個被李光屢次提及的理由是,近年來重慶在筆電信息化(筆記本電腦及其相關產業)上取得的成績。以2011年為例,重慶實現筆電產量2547萬臺,占比重7%。
“我們當時對重慶的基本條件進行綜合評估后,發現重慶還是具備一定加工基礎,比如信息化,對于推動機器人產業的作用非常明顯。”何國田說。
在經過專家組多次調研后,重慶認為機器人應用領域非常廣,但如果走全面發展的道路,重慶一無基礎,二無技術。“我們從工業結構本身出發,緊貼機器人市場需求爆發點、相關度進行分析,zui后確定了重慶的發展方向。”李光說,首先圍繞工業市場發展工業機器人,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到一定階段,再發展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zui終形成一條全產業鏈。
“作為新興產業,單靠市場之手遠遠不夠,所以我提出‘政府+產學研+金融+用戶’的模式。”李光表示,產業鏈前端,政府出臺鼓勵政策;中端,產學研進一步加強;尾端則引進金融,并搭建用戶與企業面對面交流的平臺。
正是在這一模式下,2013年4月,包括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等53家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重慶市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聯盟。
2013年10月底,重慶發布《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機器人之都”進行量化:提出到2020年,重慶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機器人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