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1926年上海市東區水質凈化廠投入運營算起,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已經有87年的歷史。但污水處理產業真正快速發展,是從“十一五”開始的。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紫外線消毒器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入“大躍進”時代。然而,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污水處理廠“曬太陽”的報道也不斷見諸報端,水環境質量的改善也不盡如人意,背后的原因何在?隨著污水處理廠數量的快速增加,有人開始擔心,污水處理行業的市場機會將減少,事實是否真的如此?面對現在以及未來的污水處理市場,什么樣的企業會獲得更多機遇?本版約請專業人士重點分析了我國當前污水處理行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機遇,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借鑒。
◆高嵩
“3272座,處理能力1.40億立方米/日”,這是截至2012年6月底全國城鎮紫外線消毒器等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成績。但在污水處理廠數量迅速增加的同時,環境質量的改善并不盡如人意,很多地方水污染依然嚴重。
“十一五”期間,我國污水處理產業迎來一系列利好政策,由此帶動紫外線消毒器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入快速增長的“大躍進”時期。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建成并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約2300座,是目前全國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數量的70%,新增超過7600萬立方米/日的處理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國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2981座,城鎮污水處理總能力1.33億立方米/日,相比“十五”末期,分別增加了332%和135%。
但在紫外線消毒器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日益完善的同時,管網配套滯后、污泥處置和中水回用重視不夠等問題日益凸顯。事實證明,要真正實現環境質量的改善,污水處理需要從“求速度”向“求質量”轉變。
問題一、配套管網建設滯后
根據住建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城市污水處理廠1588座,處理能力1.13億立方米/日,分別比2006年增加約95%和7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去5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僅比2006年提高近28個百分點。
紫外線消毒器等設施數量、處理規模的快速增長與實際處理率增速還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配套管網建設滯后,污水不能被*、有效收集,從而直接影響水處理效率。到“十一五”末期,全國城鎮排水管道長度達47.8萬公里,其中污水管道16.6萬公里,相比“十五”末期,分別提高了45%和64%。但與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速度相比,配套管網建設速度明顯落后。這也是為何很多城市污水處理率數字很高,城市河道等水域環境依然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
問題二、污水處理費標準偏低、征收不到位
在“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口號下,一些省份利用國債資金建成了大量紫外線消毒器等污水處理設施,但“曬太陽”現象頻繁出現。比如,河南省是zui早實現“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省份之一,也是利用國債資金zui多的省份之一,更是被媒體曝光污水廠集體“曬太陽”zui多的省份之一,而政府支付不起長期的運營費用是主要原因。
污水處理費是污水處理廠的主要經濟來源。早在2008年,住建部就要求污水處理費漲到0.8元/立方米,但到目前為止,多個省會城市還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縣城、城鎮的污水處理收費標準普遍偏低,甚至不少城鎮還沒有開征污水處理費。“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對污水處理事業的害處顯而易見。
問題三、“重水輕泥”,污泥成大問題
污泥問題已成為行業共知的、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大量紫外線消毒器等污水處理設施建成運行,帶來了污泥量激增,目前全國全年城鎮污水處理廠產生濕污泥(含水率80%)約2200萬噸;另一方面,大量污水處理設施在簽訂特許經營協議時,并沒有妥善解決污泥問題,本應該具有明確責任主體的污泥卻主體不明。
污泥已被運出廠外,但不清楚是否得到妥善處理。這是很多污水處理廠對于污泥處置問題的回答。
當前,隨意堆放、外運、偷排在三、四線城市以及縣城是很常見的問題,甚至有不法人員把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污泥進行簡單暴曬后當作肥料出售。歸根結底,政策不明確、收費機制不健全,造成了污泥處理處置問題無法妥善解決。
問題四、污水回用沒有得到重視
從目前我國污水處理行業水回用技術發展現狀來看,許多城市已經采用了*的紫外線消毒器等處理工藝,如膜工藝等。但由于政策、管網配套及價格機制不完善等原因,污水回收再利用并不理想。住建部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年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僅為7.94%,相比2010年,這一數值甚至在降低。即使對于回用水利用較好的北京市來說,其再生水廠運營依然存在著能力利用不足、價格機制不匹配等問題。
問題五、市場分散,參與服務主體依然問題多多
目前,中國有近3300家城鎮紫外線消毒器類污水處理廠,但運營主體約有2200家。據不*統計,運營規模在百萬噸/日以上的企業僅約20家,*相對較大的北控水務、*水務分別占比不超過5%。紫外線消毒器等污水處理運營市場相對較分散,投資、運營主體也存在著運營管理能力薄弱、“魚龍混雜”等問題。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