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一座城市的“美麗底線”。因為水的好壞不僅關乎環境的優美,更關乎人們的健康。
“水文章”是衡量城市環境的“晴雨表”。內江榮獲四川“2012年度環境優美示范城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做好“水文章”。
◇本報實習生 段春秀 余曉彤
城市與水有著不解之緣,沿江河而建的城市不勝枚舉。一座城市因水而改變,近水而靈動,臨水而繁榮。內江,就是這樣一座因水而靈動、因綠色而宜居的城市。
為了讓430萬內江兒女擁有好的生態環境,市委、市政府始終將保護水環境作為重中之重:2012年,我市城鎮生活污水紫外線消毒器水消毒處理率等主要環境指標均高于全省年度平均水平,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5.1%,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
城內
打好“以水興城”牌,打造魅力甜城湖
2009年,沱江內江城區段攔河大壩暨天宮堂水電站蓄水后,長21公里、面積7000余畝的甜城湖由此“誕生”。
隨后,內江加快打造景觀,充分發掘和利用甜城湖自然地形及環境等有利因素,在水上做文章,打好“以水興城”牌,從而打造出了*特色的城市內湖景觀。
自從甜城湖形成以來,東興區桐梓小區的*斯一直關注著,還曾走遍了甜城湖兩岸每個角落。
“過去我們既會看到排放的污水,也會聞到臭味。”在*斯的印象里,幾年前的甜城湖并沒有現在這般美麗,除了水質問題,甜城湖兩岸也談不上景觀,沒有如今的十賢坊仿古建筑群,沒有親水步道,更沒有蘭桂大道。
甜城湖既是內江城區居民的重要飲用水源,湖兩岸又是市民休閑的理想場所。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廣大市民對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的愿望越來越迫切。保護這一湖碧水被列入內江的“民生賬本”——
市委書記曾萬明曾表示,要充分利用好甜城湖難得的水資源優勢,做好濱湖發展、以水興城這篇文章。
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以來,市委、市政府將沱江河內江城區段的水域環境治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強力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2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了《內江市甜城湖管理暫行辦法》,成立了甜城湖管理辦公室,具體負責甜城湖的日常管理和環境治理工作,確保甜城湖及沿湖兩岸整潔優美。
“現在的甜城湖越來越美,我們住在兩岸的人有福了!”這是市民付軍對甜城湖的印象。
付軍住在西林大橋旁邊的一棟高樓里,從他的家里,正好可以看見甜城湖的景觀:白天,兩岸美景、樓宇與湖水相融,構成一幅天然美景,甜城湖成了綠色的;晚上,華燈初上,兩岸的燈光美景倒映在水中,讓內江擁有一條靚麗的景觀帶,甜城湖于是變成了彩色的。
城外
打好“綠色治污”牌,生態濕地遍鄉野
甜城湖有了專門隊伍“守衛”,城外的河流區域又當如何呵護?內江的做法是:綠色防污、綠色治污。
幾年前,內江的絕大部分鄉鎮,仍往河里直排生活污水,不僅影響環境,還直接造成一些農田失收、絕收,甚至每年相關部門還要為此埋單。
近年來,內江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大力推進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紫外線消毒器水消毒設施建設,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一套適合鄉鎮推廣的組合式人工濕地生態污水處理技術:即通過栽種具有污水處理、美化環境功能的菊藻、菖蒲、美人蕉等植物,讓污水進入“濕地”科學“過濾”,紫外線消毒器水消毒凈化達標后才可排放。
以市中區史家鎮為例,該鎮在建設“人工濕地”之前,城鎮居民洗衣、做飯、洗澡等生活污水不經任何處理直排沱江河,時間一長,流經史家場鎮的河水變成了黑色,一到夏天就彌漫著臭味,十分影響環境。自從“人工濕地”建成后,這種狀況大大改觀。
市中區朝陽鎮朝陽村蔬菜種植大戶王果說:“現在‘人工濕地’凈化污水后,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可以用處理過的污水澆灌!”
目前,我市六成以上鄉鎮建成了人工生態濕地,總處理規模達到54360噸/日,鄉鎮從此走上“綠色治污”新路,一改從前污水直排入河的狀況,具有觀賞價值的“生態濕地”也因此遍布鄉野,成為一道道美麗的景觀,為內江成功創建“2012年度環境優美示范城市”加分。
數據顯示:2004年以前沱江干流是劣Ⅴ類水質,2009年和2010水質達標率均為,2011年沱江出境斷面水質12個月全部達到Ⅲ類水質標準。2012年,我市紫外線消毒器水消毒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5.1%,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
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指揮部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盡管我市城鄉環境面貌有了極大改善,“水文章”越做越好,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內江將繼續查缺補漏,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
筑好水這道美麗底線,“美麗內江”不再遙遠!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