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污水的“奇幻漂流”
在三水區白坭鎮西岸村的人工濕地旁,一叢花草的掩映之下,一泓“清泉”流入荷花池。而這“清泉”在數小時之前,還是村中各家的污水。
三水區城鎮化率已經達到72.53%!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城鎮化成為中央和地方的高頻詞匯,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以生態文明為重要特征的新型城鎮化路徑逐漸明晰。在今年的區委全會報告中,三水區便提出,要爭創廣東省新型城鎮化示范區。
為此,在三水區一季度工作分析會召開之際,《三水觀察》推出“聚焦三水城鎮化”報道,從多個領域梳理其優勢與不足,透視三水城鎮化的機遇與挑戰,并解析其現狀與未來走勢。敬請關注。
“人工濕地”推廣還要跨過哪些坎?
人工濕地’雖好,但一旦涉及到農村工作就不太好處理。”采訪中,不少負責推廣分散式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干部都直言,“人工濕地”要全面落腳于三水農村現實的土地上時,仍有部分瓶頸有待突破。
雖然兩年前,三水區政府曾發文鼓勵300人以上的村進行“人工濕地”的建設,并規定區、鎮兩級政府以“以獎代補”的方式,分別對2010年-2015年建成并通過驗收的自然村按戶籍人口數給予200元/人的獎勵。此項政策出臺的初衷,是希望村里基本不花錢就能建成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
照此補貼標準,村里每個戶籍人口將獲得400元的補貼。若一個村有500人,這項補貼就將達到20萬元,基本可以滿足“人工濕地”的建設。西岸村有1000多人,建設濕地花了30萬元,但村集體經濟只需承擔1000元左右的日常運營費用。
然而,“人工濕地”要建起來,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村里要有收集生活污水的管網,能將全村污水統一排入池塘。
“如果自然村本身建好了管網就好辦,但如果沒有,首先就要對污水管網進行大的改造,投入將會變大。”有鎮街相關負責人坦言,推廣“人工濕地”建設不可忽略可能涉及到這樣一筆隱性成本。
除此之外,資金不足和村民意愿不強,也成為基層鎮街在推廣此項工作時主要的阻礙。
以樂平鎮為例,全鎮共有158個自然村,已有105個村因建設新農村而鋪設管網,但目前只有2個村建起了“人工濕地”。“現在新建的濕地一般投入都在30萬左右,要一下子建起來,財政壓力會比較大。”樂平鎮黨委委員梁慶文坦言。
去年,樂平曾選取河南、桃布、大鵬三個自然村作建設“人工濕地”的可行性研究,但zui終只有大鵬村順利建成。“主要是這里村長和村民比較支持。”梁慶文告訴筆者,“人工濕地”在農村推廣時,村民常常會以風水不好、擔心有異味、占用村中土地等理由而拒絕。
據悉,為調動鎮街積極性,順德按照“區統籌、鎮實施、村運營”的模式,區鎮兩級共同出資7.8億元(分別承擔50%),力爭到明年底,完成98個有管網配套的農村分散污水的處理工程站,其中今年計劃完成61個。
據三水區農林漁業局透露,今年區政府已下達任務建設10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計劃把逐步推進農村污水處理工作與實施新農村建設、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和建設幸福村居結合起來,爭取解決資金瓶頸問題,進一步擴大輻射面。
聚焦
在三水區白坭鎮西岸村的人工濕地旁,一叢花草的掩映之下,一泓“清泉”正潺潺流入荷花池。
而在數小時前,這股“清泉”的前身還只是村內各家各戶的生活廢水,通過污水管網,從室內到室外,從化糞池到人工濕地再到荷花池,無需經污水處理廠處理,沒有投放任何化學藥物,便經歷了這一輪“涅槃”。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60萬個行政村,250萬個自然村,村莊人口約7.6億人,而對生活污水進行的處理只占3%。大量農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出,已成為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典型的“環保殺手”。
此時,這種被命名為“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出現,迅即引起外界的廣泛關注,包括省長朱小丹在內的多位領導先后前來視察,并指出應將此模式大力推廣。去年,“西岸模式”更獲頒“廣東省環境保護示范工程”。
目前這種“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在三水的農村已建成了16座。就在上周五,三水規模zui大的“人工濕地”在白坭的崗頭村正式落成并驗收。
“污水橫流”村兩度求索
早些年,白坭的大部分農村都配建有化糞池,而日常的生活污水則直排入化糞池。據西岸村村小組長陳廣春回憶,那時化糞池滿了,各家各戶的污水就都排出村道,流到滿大街都是,臭氣熏天。“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可以概括西岸村當時的情境。
2004年,白坭鎮進行創建衛生村的探索。適逢此時機,村里的道路陸續實現了“硬底化”和污水管道“暗渠化”。直到2008年全鎮73條自然村的污水管網覆蓋率已達,不少村還建成了集污主渠,并實現雨污分流。
然而,管網的完善只解決了集污的問題,但zui終未解決處理的問題。西岸村每天50噸的污水在經過污水管網的集中后,全部直接排入到村前的魚塘。
此前魚塘一直發包給私人從事養殖,但隨著納污日久,水質逐漸發黑發臭。“承包戶承包養殖的家魚,要不難以成活,要不長不大。zui后承包價降到600元都沒人要。”該鎮新農村建設辦工程師何國華說。
2009年,到廣州增城等地的一次學習取經,令白坭鎮的干部得到了啟發,當地通過建設“人工濕地”的分散式污水處理系統,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對農村污水進行處理,適合距離鎮區較遠、有一定閑置空地的村落修建。
何國華告訴筆者,“人工濕地”的好處很多,流程簡潔、工藝可靠、不產生二次污染,而zui關鍵的是投入成本低。“一年運營的費用也只是1000多元。”
當年底,由鎮政府出資30萬元,借助廣東一公司的,西岸成為三水*“人工濕地”試點。經過40天的建設,從2010年的1月開始,西岸村的生活污水處理進入了新階段。
全省環保示范的鄉村“風景”
如今,在人工濕地周圍綠樹成蔭,并鋪設了景觀道路和健身康樂設施。曾經污染而荒廢的魚塘因得到源頭活水的滋養而重生,成為村民茶余飯后流連休閑的荷花池。“每到六七月,長出的荷花很漂亮,村民寧愿放棄每年對外承包的收益,也要保住這*的鄉村風景。”陳廣春說。
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尋求突圍的當下,西岸村的項目自建成以來,備受社會關注。省農業廳曾組織珠三角上百位鎮長前來白坭考察學習。去年,更入選“廣東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和“廣東省環境保護示范工程”之列。
目前白坭全鎮已建成6個這樣的“人工濕地”。其中有三處,在上周正式落成并接受區的驗收,將投入使用。
而在全區層面,兩年前區政府也已出臺由區、鎮兩級分別給予每人200元的補貼辦法,日常運營費用由村集體經濟承擔,負責維護,由鎮跟蹤指導,在全區鋪開“人工濕地”的建設。
年內3-5個村試點“分散式處理設施”
“從肉眼看,水質還可以,但不知道具體指標如何?”上周,區長陳英文視察西南涌的整治情況。區環境運輸和城市管理局常務副局長關敏芝坦言,目前全區8條主要內河涌6條還達不到功能四類水要求,禽畜養殖和生活污水是zui主要的污染“黑手”。
其中,農村的生活污水由于缺乏截污管網集中處理,絕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排入河涌,情況更令人堪憂。
目前,三水已計劃在離城鎮較遠、污水配套管網較難覆蓋的農村中選取3-5個作為試點,采取建設人工濕地等方式,推廣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到2015年以前,全區80%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現狀“生活污水成治水zui大憂患”
傳統的觀念認為,農村污水不比工業污水量大,憑借水體的自凈能力即可清除污染,所以其直接排放并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但隨著農村人口的集聚增加,洗滌、農藥等化學用品的大量使用,使得大量氮、磷積聚已超出水體自凈能力,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嚴重。”何國華說。
去年對西南涌的監測結果或可佐證此憂慮:上半段基本能達到五類水的要求,但下半段氨氮、化學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總磷等指標明顯不合格。“主要源于大量的禽畜養殖的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放。”關敏芝分析。
其中,農村的生活污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排入河涌,情況更令人堪憂。據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一份2011年的研究論文顯示,三水區生活污水日排放量約為14萬噸,其中農村生活污水占總排放量約占一半。由于三水的污水處理管網建設起步慢、基礎較薄弱,農村有90%的生活污水是沒有經過處理直接進入河涌。
目前三水總面積874平方公里,其中西南城區污水管網覆蓋面不到20平方公里,覆蓋人口在20萬左右,其余的30多萬人則分散在8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些村落就只有一、兩百人,要將管網延伸到污水處理廠,成本太高,明顯不現實。”有鎮街相關負責人坦言。
破題3年內農村生活污水有效處理率要達八成
“要區內所有的河涌、包括支涌全面建成管網截污不現實。目前首要做的是先找到污染源,然后分步推進。鎮墟的人口聚居點一定要截污,農村分散的污染要靠技術。”副區長、區環運局局長霍平認為,像西南、白坭等農村利用原有湖或魚塘建成一個人工濕地,既經濟又生態,不失為一個破解農村污水處理難題的辦法。
據霍平透露,目前區環運局已制定好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方案,在離城鎮較遠、污水配套管網較難覆蓋的農村中選取3-5個作為試點,采取建設人工濕地等方式,推廣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到2015年以前,全區80%以上的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在順德的農村這樣的設施已經全面鋪開,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區環運局總工程師王欽武介紹,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主要有三大優勢:一是建設方便,可分為地埋式和地面式兩種,無需考慮征地問題;二是投入成本低;三是處理能力好,從幾十噸到幾千噸的污水均可處理。
上周五剛落成使用的崗頭村的人工濕地,總占地面積500,日處理量80噸,能覆蓋到該村和崗頭二小、崗頭幼兒園合共約5000人的污水排放,該規模目前在三水尚屬。
一場環保的的脫污之旅
水解酸化
流入濕地
匯入魚塘
午飯后,陳廣春將剛剛洗完碗筷的污水統統倒掉,順著自家的水泥管流入三級化糞池,然后通過埋在村道下長達600米的集污主渠,與各家各戶的生活污水一起,準備開啟一次脫污的“旅程”。
水解酸化
處理系統利用液位計控制,當污水積儲到一定量時,潛污泵就會打開,流經格柵、調節池初步處理后,再進入厭氧池中進行水解酸化。西岸村的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主要采用的是“厭氧水解+人工濕地”的原理和工藝。
據了解,農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滌和廚房用廢水及人、畜糞尿和家禽養殖廢水等,BOD5、COD、懸浮物SS、氨氮、磷等為主要的污染“元兇”,其中控制懸浮物的濃度是污水處理中zui基本的步驟。當污水流入厭氧池,里面的微生物能使污水中懸浮物與污泥發生水解,從而減少進入人工濕地中懸浮物的含量。
流入濕地
緊接著,污水將流入處理系統的“心臟”人工濕地。首先,污水以垂直或水平的狀態滲流至由土壤和砂石等混合組成的填料床。此時,填料表面的多孔結構會對磷等污染物進行吸附,而濕地的表面則了無痕跡。
根據當地氣候環境特點,在填料床上還種植了美人蕉、風車草、花菖蒲、菖蒲等水生植物。之所以采用這些植物不單是因為其美觀和易打理,更因為其根系發達可以深入到1.5米砂石層中。當污水與由填料和植物根莖交織成的過濾網“親密接觸”。“不可溶物質會被攔截、COD、BOD5、氨氮及病原微生物等可溶物質會被分解、甚至直接吃掉。”
匯入魚塘
如此一輪“漫游”后,從人工濕地冒出的是一股清澈的流水,并zui終匯入村前的魚塘,此時的水質已達到國家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的二級標準。從污水變清流,整個過程無需專人管理,實現全自動控制。
了解更多環保水處理產品知識,請登錄http:// 咨詢紫外線消毒器,管道式紫外線消毒器,污水紫外線消毒設備,二次供水消毒設備,水箱自潔消毒器,水箱消毒器資訊。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