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實潤實業有限公司>>技術文章>>淺析計量檢測工作的形勢與對策
淺析計量檢測工作的形勢與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的快速變革,計量監督檢定領域也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隨著《國物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 國辦發〔2013〕96 號) 、《財政部中央編辦關于做好事業單位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工作的意見》( 財綜〔2016〕53 號) 、《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清理規范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有關政策的通知》( 財稅〔2017〕20 號) 等相關文件的發布和實施,標志著計量檢測服務的方式、主體呈現多元化。政府可以通過行政許可,授權有能力的實驗室開展計量檢定業務,也就是說法定計量檢定機構不再具有任何行政性特權,計量檢測市場放開,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將面臨市場化、信息化和化的嚴峻挑戰。下面,我們將結合工作實際,就法定計量檢定機構面臨的形勢和對策作簡要分析。
1、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備案和檢定工作情況
從2017 年4 月1 日起,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協助地方計量行政管理部門做好對行政區域內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具,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使用的計量標準器具,以及用于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方面的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實施登記備案的技術審核工作,并對的強制檢定計量器具依法實施周期檢定。
針對水電氣表、加油( 氣) 機、出租車計價器、集貿及市衡器和醫療等涉及民生的強檢計量領域及在線COD 監測儀、氨氮監測儀、流量計、機動車環檢線等涉及環保的強檢計量領域,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按期實施檢定,使用單位不期使用強檢計量器具,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2、非強制檢定計量器具計量檢測工作面臨的形勢
隨著計量檢定、校準業務的市場化,鼓勵更多具有檢測資質能力的檢測機構參與市場競爭?!秶镌恨k公廳轉發中央編辦質檢總局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 國辦發〔2014〕8 號) 及《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 國質檢科〔2015〕86 號) ,再次強調要穩妥有序地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整合。
隨著檢定、校準市場的逐步放開,本地具有資質的計量檢定機構,甚至國內、外有實力的檢測機構勢必會對現有業務造成沖擊。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市場策略和轉變管理理念、改變運行機制和管理方法,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就會將市場拱手出讓,并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間。
3、政策分析
這次國物院對強檢計量器具檢定收費停征的目的: 一是為企業減負; 二是是理順政府主導的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和市場主導的社會檢測力量的相互關系。明確什么是政府該管的范疇,什么是可以市場競爭的空間。三是為新《計量法》的出臺作鋪墊,終達到檢校分離的目的。步,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把強制檢定這項工作交由其具有能力的計量檢測機構完成; 第二步,非強制檢定收費不列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由法定計量機構和社會校準機構共同參與市場競爭; 第三步,逐步把法定計量機構推向市場,轉事改企。
也就是說,未來,依法管理的計量器具檢定或校準工作也可能*交給市場去完成。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只負責必要的補位工作,也可以承擔必要的計量檢定工作質量的監督抽查工作,支持計量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市場的監督工作。
計量校準屬于檢測領域中較晚引入市場競爭的項目。眼前的計量校準市場還屬于高速發展的初期,隨之帶來的是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各種亂象,比如: 認可范圍開展校準工作、技術實力和質量低下、惡意低價競爭等。當然,這也是中國式改革的必經過程,歷數中國改革開放這30 多年來,幾乎都是采取這種市場先行,國家政策根據市場的運行情況再作調整的措施。改革開放初期的安徽小崗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創新是這樣,近幾年的互聯網打車軟件的推出也是如此。
此次的停征工作就厘清了計量檢定與校準的關系。也就是說企業的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由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合法的計量授權檢定機構進行檢定,其它依法管理的非強制性檢定的計量器具,可以選擇收費合理的檢定或校準機構承擔計量檢測工作。這標志著,有資質的社會力量也可以提供計量檢定和校準服務,默許了計量檢測市場的開放。
4、存在的主要問題
和國內其他法定計量檢定機構一樣,由于長期以來體制上的弊端,坦率地講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在認識、技術、管理、服務各方面還存在與形勢不適應的地方。
從認識上來看,由于從來沒有過競爭,加上長期以來的條塊分割和技術授權壟斷,和國內大多數法定計量檢定機構一樣,法定計量檢定機構計量從業人員還普遍存在著市場意識不強,工作積極性不高,思想落后,服務水平不高,市場拓展能力差等問題。從工作效率來看,由于缺乏市場競爭,沒有危機感,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服務不及時,送檢設備按約定工作日完成率低,出具報告時間長; 工作拖沓,服務態度不好; 對企業遇到的計量技術難題不能給予及時指導或解決等。
從業務拓展來看,法定計量檢定機構仍然停留在被動的客戶服務層面上,也就是客戶提出檢測需求,業務部門才去為客戶做報價、協調現場等服務工作,并沒有主動去收集行業的信息資源,主動去市場上尋找客戶,主動分析客戶需求和調研行業動態。
從管理運行機制來看,機構內部激勵機制不完善,不能較大限度調動員工積極性。檢測技術服務跟不上市場規模擴張的速度,橫向覆蓋達不到日益復雜多樣的產品范圍; 在特定領域的縱向專業能力上,達不到服務企業創新的先進技術水平要求。
5、應對措施分析
機遇和挑戰并存。法定計量機構必須主動適應改革的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增強核心競爭力,這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 1) 明確定位。當前,計量主管部門正逐步從主辦計量向管理計量轉變,從微觀向宏觀轉變,從主要面對直屬單位向面對社會檢測機構轉變。在輕準入,重事中、事后監管的新常態下,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應努力為計量主管部門提供各種監管的技術支撐。要摸清計量主管部門和企業的需求,提供行政監管和服務企業的方案。方案包括停征強檢收費環境下強檢工作的具體實施和為企業提供產業計量服務等定制化服務。
( 2) 摸清底數。要理清強制檢定的工作份額,制定強制檢定工作計劃,在地方財政給予適度保證的情況下,盡善盡美盡快的完成社會各界的強制檢定工作。給使用單位營造一個良好的享受免費服務的體驗,從而達到依托強檢工作帶動其他檢測業務上漲的增益效果。
( 3) 加強投入。為了滿足政策和市場的要求,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應加大校準項目的投入和認可力度。一旦檢校分離,可以迅速的通過校準能力充分參與到市場的競爭中去。
( 4) 長效治理。在目前計量校準市場偏混亂和CNAS 認可機構只對被認可機構的技術能力負責的形勢下,計量行政主管部門要實施計量檢測市場準入條件審核、規范制度,既是對校準機構資格的確認,又是維護校準市場秩序的需要,使每個參與市場校準活動的機構都具有合法的資格,依法從事校準活動,享受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
用法律手段規范校準市場行為,一方面要為計量檢測市場的依法有效運行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依法監督計量校準活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計量檢測市場體系,維護技術機構和用戶的合法權益; 另一方面為校準機構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要引入責任追究和市場推出機制。對從事校準活動的機構應建立法律和行政責任追究制度以及按相應的準入條件建立市場推出機制。
淺析計量檢測工作的形勢與對策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