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QSZ07】山東博科儀器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以創新為動力。
在水資源管理與利用過程中,從水源地取水到終端供水,水質變化受自然環境、輸送管道及處理工藝等多重因素影響。實施全流程水質監控需覆蓋水溫、pH、溶解氧、電導率、濁度、氨氮及余氯七項核心參數,構建從源頭到末端的立體化監測網絡。
水源地監測是全流程管控的起點。針對地表水,需重點監測溶解氧與氨氮:長江某取水口通過部署浮標式監測站,實時捕捉溶解氧季節性波動——夏季藻類繁殖期濃度降至4mg/L以下時,系統自動預警并提示增加曝氣量,避免后續處理單元因缺氧導致有機物去除率下降。對于地下水,電導率與pH的聯合監測可快速識別污染侵入:河北某深井水源地因化工企業滲漏導致電導率突增30%,pH值降至5.2,監測系統在2小時內鎖定污染源,為應急處置爭取了關鍵時間。
輸送管道中的水質衰減是監控難點。通過在管網關鍵節點安裝多參數監測終端,可實時追蹤濁度與余氯變化:廣州某供水企業發現,距離水廠15公里處的管網末梢余氯濃度較出廠值衰減40%,濁度因管道沉積物沖刷出現脈沖式升高。基于這些數據,企業優化了加氯點布局并實施管網沖洗,使末梢水合格率從89%提升至97%。
終端供水環節需確保七參數全面達標。醫院、學校等敏感場所對水質要求嚴苛,北京某三甲醫院在二次供水系統中增設氨氮監測模塊后,及時發現儲水罐生物膜滋生問題——氨氮濃度從0.02mg/L升至0.15mg/L時,系統立即觸發清洗程序,避免了軍團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擴散風險。
全流程監控數據通過云平臺整合分析,可生成水質演變熱力圖。上海某水務集團利用歷史數據訓練模型,成功預測了黃浦江原水藻類爆發周期,提前調整混凝劑投加量,使沉淀池出水濁度穩定控制在3NTU以下。這種基于七參數的動態管控模式,為保障供水安全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路徑。
提供商 |
山東博科儀器有限公司 | 下載次數 |
0次 |
資料大小 |
302.8KB | 資料類型 |
JPG 圖片 |
資料圖片 |
-- | 瀏覽次數 |
21次 |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