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冷凍干燥技術獲得的多孔陶瓷,其孔本質上是對溶劑晶體的復制,換言之,溶劑晶體的微觀結構決定了多孔材料的微觀結構,因此溶劑種類的選擇非常重要。在冷凍干燥技術中溶劑分為水系和非水系。
水由于環保且廉價,是冷凍干燥法中普遍的溶劑,以水為溶劑所獲得的多孔結構往往呈現薄片狀的形貌。這是因為當冰的生長完成柱狀的轉變后,它會呈現很強的各向異性,在平行于溫度梯度的方向上會快速地生長,而在厚度方向的生長卻非常有限。多孔結構就是對冰的結構的反向復制。

莰烯是另一種常用溶劑,天然無毒,可以在接近室溫的條件下操作,降低冷凍成本。但由于莰烯在室溫下為固體,因此需要在其熔點以上制備漿料及球磨。當莰烯在恰當的溫度梯度下固化時,其會形成樹枝狀的結構。當固化開始后,樹枝狀的莰烯“手臂"會排斥漿料中的陶瓷顆粒及其他添加劑,這些物質會富集在這些“手臂"之間;同時,樹枝狀的莰烯“手臂"在生長過程中會發生交聯,所以在升華完成后,會形成內部相連的孔和渠道。

固化中的莰烯形成的樹枝狀結構(a)及以此為溶劑獲得的多孔氧化鋁
由于多孔陶瓷的孔洞是水在凝固后升華所留下的孔隙,所以固相含量高低對于多孔陶瓷的孔形貌有著直接的影響。從下圖可見,隨固相含量的增加,氣孔率會減小,這是由于漿料中液態介質的含量下降,冷凍后形成的冰晶相對較少,冰晶升華后留下的孔隙比例隨之也減少。另外,在相同的燒結溫度下,抗壓強度也會隨著固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不同氧化鋁含量經1500℃燒結后所制備的多孔陶瓷SEM圖 (a)24vol%;(b)33vol%;(c)44vol%
由于冰晶長大后的形貌會決定氣孔結構,因此溫度場分布、冷凍溫度、冷凍速率都會影響多孔陶瓷的性能。下圖是固體含量為30vol%的陶瓷漿料在冷凍溫度為-20℃和-40℃,經1500℃燒結后所制備的多孔陶瓷SEM圖,會發現在更低的冷凍溫度下,冰晶尺寸遠小于較高冷凍溫度時的冰晶尺寸。

不同冷凍溫度下的多孔陶瓷SEM圖 (a)-20℃;(b)-40℃
這是因為在冷凍過程中,冷凍溫度高低影響了冰晶的形核和長大過程,低溫度可以促進晶核形成,使之成核更快、數量更多,冰晶體生長時將會互相競爭,阻礙冰晶的垂直于熱流方向的生長,使燒結后的多孔陶瓷具有更細小的孔結構。而在較高溫度冰凍時,晶核可以充分長大,單個冰晶更粗大,升華后留下的孔隙也更大。
由于冷凍干燥法制備多孔陶瓷具有環境友好性,因此在當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下確實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不過只有抓住老鼠的貓才是好貓,冷凍干燥法是否能得到重用的關鍵還須回歸到產品性能上。從上面駿德儀器物理材料箱式凍干機FD-503實驗案例可知,通過對生產參數的調整,確實可以使多孔陶瓷的微觀結構得到較精確的調控,若是再結合不同種類的功能材料,想必其應用還可以得到更多的擴展,迎來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