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1月1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抓緊出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一系列政策舉措,適當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盡快將去年四季度發行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落實到具體項目,抓緊發行已下達額度,力爭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這是國家發改委站在國家戰略規劃的層面,明確了2022年對于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明確指導意見,提出了適當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理念。顯然,在當下,大部分的城市都已經基本完成了城市更新的工作,大部分的新城市建設也基本完成。因此,可以說,目前的城市速度超前投資設計中最核心的就是數字孿生城市的建設。
在疫情中我們就能看出,凡是城市大數據與信息化建設做的好的城市,基本都能實現精準防控,并且最大程度的保障城市自由流動與運轉。而大數據與信息化建設沒有實質性開展,而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的城市,基本上會非常簡單粗暴的選擇讓以封城,讓城市停擺下來的防控防疫措施。
疫情只是對現代城市化建設與治理的一次小考,但卻讓城市的現代化治理問題暴露無遺。因此,在大數據信息化的今天,城市治理將在很大程度上由過去的人治轉向于信息治理,不論是政府的便民服務,或者城市的安全管制等方面,更多的將轉向于在線的信息化處理。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孿生城市的建設就成為了衡量城市當下以及未來治理水平的唯一標志。
從政策層面來看,關于“數字孿生”,國家多部委出臺政策文件,明確加快數字孿生技術、應用、產業的發展。國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資源部、住建部、水利部等部委密集出臺“數字孿生”政策文件,并且,“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數字孿生技術受關注程度已上升到國家高度;同時,國家和地方政府紛紛開展數字孿生應用頂層設計、
標準規范制定,開展試點示范建設,“一網統管”“數字化改革”“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政策和理念的廣泛推行,有力地推動了“數字孿生”的發展與落地。
簡單的說,所有的信息化與數據化的城市治理模式,包括今天所探討的智慧城市的建設,最終極的體現形式就是數字孿生城市的治理模式。所謂的數字孿生城市,簡單的理解就是在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
傳感器技術,也就是各種智能穿戴設備把物理城市的人、物、事件和水、電、氣等所有要素進行數字化,然后在網絡空間上構造一個與之完全對應的“虛擬城市”,形成物理維度上的實體城市和信息維度上的智慧城市同生共存、虛實交融的局面,并能最大程度的對城市的運作與管理實現實時化。
因此,地方政府在適當超前的基建中,需要著重考慮與規劃加大數字孿生城市的建設規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