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產業】近日,網友在微博上發布的一張照片引發無數熱議:高鐵二等座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拿著筆紙在修改校對著什么,神情專注。這位看似其貌不揚的老人其實身份不簡單,他是測繪儀器國產化的積極倡導者、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劉先林。
創造中國測繪界奇跡
劉先林院士今年已經78歲高齡了,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事測繪行業50年,劉先林始終致力于測繪設備的自主研發。上世紀60年代,國家急需1:10000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劉先林主動請纓,短短一年便研究出了“坐標法解析輻射三角測量”,解決了原來圖解式平面加密方法精度低的難題。
之后的幾十年里,劉先林創造了中國測繪界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他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項填補了國內空白,結束了我國先進測繪儀器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為國家節約資金近2億元。
他研制成功的解析測圖儀等產品在國內已大量投入使用,打開了一直以來全部引入國外設備資金高、維修難的局面。過去先進的測圖儀器都需要從國外引進,不僅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而且在維修方面也面臨著許多尷尬,維修得不到及時耽誤生產的順利進行,上千萬的設備關鍵時處于癱瘓狀態。而他的儀器研制不僅擺脫了這種局面,而且有力的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大大加快了我國測繪從傳統技術體系向數字化測繪體系的轉變。
中國測繪行業的現狀
談及中國測繪行業的現狀,劉先林有些憂心,國內一些測繪設備的質量和性能不比國外大品牌差,價格只賣國外十分之一,可恰恰因為價低賣不動,只能走市場。“長此以往,浪費國家大量的資金,打擊我國科研人員研發高科技設備的積極性,對國家的自主創新很不利。”劉先林曾對記者表示。
其實不只是測繪儀器,整個儀器儀表行業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國產品牌一直在進步,但許多人對于國產儀器儀表仍抱有成見,以至于采購時更傾向于價格更高的進口產品。
“現在全國測繪單位每年通過政府采購的國外設備金額至少10億元,移動測量車、航空數碼相機、GPS接收機等設備動輒上千萬元一臺”。劉先林說,中國已經掌握了世界上先進的測繪儀器生產技術,國產設備價格比國外便宜得多,性能也不差,“但一些單位采購時還是大手大腳,只買貴的、國外的”。
2003年,已過退休年齡的劉先林毅然接受挑戰,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航空數碼相機的研制”,研制工作2005年底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試驗完畢,可以接受訂貨了,定價僅200萬元人民幣,在國內竟然賣不動。但在國外,劉先林研制的儀器卻大受歡迎,JX-4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還未研制成功時,就已有國外客戶上門簽訂幾十萬美元的合同。這“墻里開花墻外香”的情形,值得所有人深思。
劉先林在艱苦的條件下研制出高質量的國產精密測繪儀器,完成了一項又一項零的突破,“為了證明我們中國人也行,我憋足了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幾十年來我搞國產化測繪儀器的原動力就在于此”。劉先林相信,現在國產測繪儀器所面臨的困境并不算什么,只要所有測繪人勇于創新,不畏艱險,中國測繪產業必將崛起!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黑龍江第三測繪工程院)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