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Z-0.5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厭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是指在無分子氧條件通過厭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的各種復雜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炭等物質的過程,也稱為厭氧消化。它與好氧過程低根本區別,在于不以分子態氧作為受氫體,而以化合態氧、碳、硫、氮等為受氫體。
厭氧生物處理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依靠三大主要類群的細菌,即水解產酸細菌、產氫產乙酸細菌和產甲烷細菌的聯合作用完成,因而可粗略地將厭氧消化過程劃分為三個連續的階段,即水解酸化階段、產氫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
階段為水解酸化階段。復雜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機物先在細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為小分子、溶解性有機物,然后滲入細胞體內,分解產生揮發性有機酸、醇類、醛類等。這個階段主要產生較高級脂肪酸。
由于簡單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產酸作用要比含氮有機物的分解產氨作用迅速,故蛋白質的分解在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產生。
含氮有機物分解產生NHз,除了提供合成細胞物質的氮源外,在水中部分電離,生成NH⒋HCOз, 具有緩沖消化液pH的作用,故有時也把繼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的蛋白質分解產氨過程稱為性減退期。
WSZ-0.5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第二階段為產氫產乙酸階段。在產氫產氨細菌的作用下,階段產生的各種有機酸被分解轉化戍成乙:酸和H⒉,在降解有機酸時還生成CO⒉
第三階段為產甲烷階段。產甲烷細菌將乙酸、乙。酸鹽、CO⒉和H⒉等轉化為甲烷. 此過程由兩組生理上不同的產甲烷菌完成,一徂把氫和二氧化碳轉化成甲烷,另一組從乙酸或乙酸鹽脫羧產生甲烷,前者約占總量的1∕3,后當者約占2∕3.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體及它們所依附的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的總稱,它是一個廣闊的微生物世界,幾乎包括了微生物的各個群落,主要由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組成,其中細菌對凈化水質起主要作用。活性污泥中的主體細菌來源于土壤、空氣和水。這與細菌在曝氣池內通過人為的培養迅速地大量增殖有關,形成了該條件下適宜的細菌種群。
它們能迅速地穩定水中的有機物質,有著良好的聚合力。在一定的能量水平下,大部分細菌構成了活性污泥的絮凝體并形成菌膠團。菌膠團在活性污泥中占絕大多數,它具有很強的吸附和分解有機物的能力。
細菌的另一種主要存在形式是絲狀菌,特別是其中的絲狀細菌。由于它們存在于活性污泥中,對絮凝體的性質產生很大影響,某種類的絲狀菌大量繁殖影響了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引起污泥膨脹,嚴重地影響了出水水質。污泥膨脹是自活性污泥法問世以來在運轉管理中一直煩擾人們的大的難題之一。而由絲狀茵引起的膨脹又是為突出和為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