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微生物在污水處理廠生化系統調試、后期穩定運行和工藝調整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指示作用,通過鏡檢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狀況,可以獲得該活性污泥的相關性狀信息,對生產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本文從活性污泥樣品的采集、性狀分析、微生物的指示作用、微生物圖譜以及案例分析等五個方面分別闡述了微生物與污水處理之間的關系;從鏡檢和專業角度考慮,將菌膠團作為一個單獨的對象進行了分析,具有一定針對性。
活性污泥鏡檢樣品采集
樣品采集對鏡檢結果影響比較明顯,采樣不當,得出的鏡檢結果會誤導我們對活性污泥進行參數的調控。為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遵循規范的采樣方法、明晰采樣點顯得更為重要。
樣品采集位置
采集的活性污泥樣本位置和監測活性污泥沉降比一樣都是來自曝氣池末端的混合液,此位置的活性污泥混合液不論從活性污泥的穩定性、絮凝性、種群數量還是原生動物代表性來講都是佳的。
(1)穩定性方面
在曝氣末端,活性污泥處于減速增長期,活性污泥活性降低,穩定性就變得更加可靠了。
(2)絮凝性方面
因為活性污泥處于減速增長期,表現的活性污泥沉降性就更明顯,自然絮凝性就更佳。
(3)微生物種群方面
這里指的還是原后生動物種群,微生物的主體細菌種群不在討論之列。
活性污泥中原后生動物種群在曝氣池前端是非活性污泥類原生動物占優勢,在曝氣池中段是中間性活性污泥原生動物占優勢,而曝氣池末端占優勢的原生動物種類決定了活性污泥生物相所處的功能性狀。在此位置采集的活性污泥混合液進行生物相顯微鏡觀察,其結果更具代表性。
檢測液采集的方法
當我們在曝氣池末端采集到待測的混合液后,需要選取一滴到載玻片上,以備檢測。就這一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所取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檢測前,要不停的緩慢搖動來避免發生絮凝沉淀。活性污泥發生絮凝沉淀后,如再次被攪勻,其隨后發生的絮凝效果將會略有減弱,上清液的細小絮體懸浮物將會增多,對觀察會造成一定的誤導(如觀察到的活性污泥結構松散、細小、不密實、顏色偏淡等)。
(2)通常采集活性污泥樣本到載玻片上所用的工具是膠頭滴管。膠頭滴管伸入到被采集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前需要進行充分攪拌,使活性污泥懸浮于混合液中,同時膠頭滴管伸入到混合液中的深度也要控制好,一般到混合液的中部為宜。采集后,再將活性污泥混合液移動到載玻片前,可以將膠頭滴管內的混合液擠掉幾滴,然后將一滴活性污泥混合液置于載玻片上。
載玻片上所取的一滴混合液,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是過量的,在蓋上蓋玻片時會有部分溢出而需要擦拭掉,否則,蓋玻片容易在載玻片上移動,同時被采集的這一滴獲悉功能的污泥混合液也會在高差、溫度等作用下發生內部流動或移動。為此擦拭掉這多余部分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是有必要的,我們可以按照1/4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比例來確定被擦拭掉的這一滴活性污泥混合液,也就是說在被擦拭掉后的待檢測樣品中,其實際采樣量為3/4滴活性污泥混合液。
安徽淮南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生物膜法曝氣生物濾池
設置了塑料型塊的曝氣池。按其過程也稱生物接觸氧化法。它的工作類似活性污泥法中的曝氣池,但是不要回流污泥,曝氣方法也不能沿用,一般采用全池氣泡曝氣,池中生物量遠高于活性污泥法,故曝氣時間可以縮短。運行較穩定,不會出現污泥膨脹問題。也有采用粒料(如砂子、活性炭)的。這時水流向上,濾床膨脹、不會堵塞。因為表面積高,生物量多,接觸又充分,曝氣時間可縮短,處理效率可提高,尚處在研究階段。
生物膜法厭氧生物濾池
構造和曝氣生物濾池雷同,只是不要曝氣系統。因生物量高,和污泥消化池相比,處理時間可以大大縮短(污泥消化池的停留時間一般在10天以上),處理城市污水等濃度較低的廢水時有可能采用。
生物膜運行過程
生物膜法生物膜的形成
前提條件:起支撐作用的載體物——填料或稱濾料。
營養物質——有機物、N、P以及其它
接種微生物
生物膜的形成過程:含有營養物質和接種微生物的污水在填料的表面流動,一定時間后,微生物會附著在填料表面而增殖和生長,形成一層薄的生物膜。
厭氧消化系統試運行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培養厭氧污泥,即消化污泥。厭氧活性污泥培養的主要目的是厭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細菌和產酸菌,當兩種菌種達到動態平衡時,有機質才會被不斷地轉換為甲烷氣,即厭氧沼氣。
(一) 培菌前的準備工作
厭氧消化的啟動,就是完成厭氧活性污泥的培養或甲烷菌的培養。當厭氧消化池經過滿水試驗和氣密性試驗后,便可開始甲烷菌的培養。